放映作品資訊
陳擎耀〈國際收音機體操〉
台灣篇 2013,單頻道錄像,03分30秒 韓國篇 2014,單頻道錄像,03分30秒 日本篇 2012,單頻道錄像,03分30秒 全世界只在三個國家找得到像收音機體操這樣的東西。日本、韓國、台灣。 各位是否還記得小學時每天早上升旗前所要做的國民健康操,是否當在相同的旋律在耳邊響起時,你的手腳就不由自主地會隨著節拍擺動,當體操的動作由外在內化為身體的記憶,國家集體主義也伴隨著進入了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一直以來,我的創作方向一直圍繞在兩個方向的探討上,一個是政治、另一個則是文化。在政治上當然我常用嘻笑怒罵的手法、以繪畫的形式去代入、去嘲諷各個亞洲的「人神」們。 而在文化的探討上我一直在追尋或者是試圖去釐清何謂台灣的文化、當然台灣在地緣及歷史上,除了民族構成佔多數的漢民族文化之外、在近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文化了。也因此我之前的一個計劃—國際收音機體操,就是在比較我們70年代前出生的人再熟悉不過的台灣國民健康操與其兩個表親:日本收音機體操及韓國健康體操之間差別與相同之處,順帶探討這三國所謂的「國際」這個名詞所代表意義的巨大不同。 |
陳擎耀〈戰場の女〉
2022,三頻道錄像,依照場地而定 〈戰場の女〉挪用了陳進〈女子挺身隊〉、〈眺望〉、〈或日〉三張戰爭畫,以此三張畫作為基底重新演繹、發想、詮釋。〈戰場の女〉將陳進的平面繪畫轉為寫實錄像,戲劇裡虛實穿接、古今穿插,串連日治時期和當代台灣。我認為,無論過去或現在、無論時代如何演進,台灣戰地的宿命在外人看來從未改變過。 藝術總是和政治的變遷息息相關,台灣於日治大東亞戰爭(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曾經流行過一種特別的藝術類別:戰爭畫,而戰爭畫又因政權變化一度成為藝術界的禁忌。在日治時期,無論是內地(日本)籍、本島(台灣)籍、朝鮮籍,在日本帝國治下的藝術家皆須以從事奉公、以繪畫鼓吹戰爭、激勵士氣與人心才得以維持創作,其中最有名的例子為林玉山的獻馬圖。 陳進作為日治時期第一位女畫家,也描繪過如此題材,只是她的戰爭畫卻鮮為人知。事實上,陳進切入戰爭的角度十分特殊,在這幾張作品中,陳進並不張牙舞爪的歌功頌德,也不刻畫戰火的慘烈與殘酷。而是以少女之姿和大家閨秀的視角呈現人們如何生於亂世。〈女子挺身隊〉、〈眺望〉、〈或日〉不刻意渲染恐懼,反倒平實的勾畫苦難下的日常,流露一股優雅且從容的態度。 這種切入角度於我一如當今台灣,每當共機突然侵入台灣空域,我的國外友人都經常緊張於中台局勢而訊息來關心,但身在台灣的我們卻不覺於其中的焦慮與危機,面對未來可能的戰事,依舊照常生活。也許是麻木,也許是長時間的威脅已內化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台灣身處在亞洲太平洋關鍵位置,殖民政權一代更換一代,台灣其實從未真真切切安穩過——台灣人卻已然習慣和平、微小且確實的生活,這種認知上的斷裂拉扯出的微妙感,正是我想觸碰的古怪現實。 |
李立中 〈台灣空戰記事〉
2020,彩色有聲錄像,15分04秒 李立中 〈夜間飛行〉 2021,彩色有聲錄像,06分30秒 我無意間從網路上看到一篇報導,內容是有關於二戰時的軍鴿事蹟與一張照片,內容闡述著鴿子在人類視角下是如何突破重圍安然回家,完成交付的使命。也因這則報導讓我更好奇他們的過往與今生,為釐清報導的真實性,我開始著手調查爬梳相關史料與文件後,才發現1944年的台灣空戰不只台灣少年工的參與,甚至國際聞名的台灣賽鴿也流傳著一支神秘的鴿系血脈,以及在殖民流動的空間轉換下,面臨殘生空間的消逝與資本開發衝擊的飛雁新村竟也都牽涉其中。於是,我嘗試讓我的鴿子再重新演繹1944年10月12日台灣空戰這場戰役當日的情景,分別以鴿子的白天與黑夜視角看見天空的喧囂與平靜,重返現場之際也想像那股歸巢的衝勁,體驗如何肩負身為一隻軍鴿的使命,卻又甩不掉命運的主宰與操弄。 試圖透過鴿子飛行來描述如何在徬徨無助的白天高空下,以超越自我的勇氣去克服種種的困難,卻又在面對黑夜神祕未知的同時,不免心生畏懼,暴露出人性的弱點。正如文學作品「夜間飛行」裏主人翁與化身為鴿子的我透過真實的飛行體悟,真切地道出自我內在的掙扎以及對生命的不安。「台灣空戰記事」與「夜間飛行」這兩件作品,不只聚焦於小王子作者與我的鴿子之間平行宇宙的交會,不再描述戰爭血淚,而是轉向強調重新演繹的事件幕後鴿子與創作者的角色位置。在重返歷史現場拍攝的錄像以擬人兼旁白描述當年軍鴿的面目的當下,不斷重複訓練彷彿薛西弗斯式的鴿子(與我)也藉機展開一系列影像、空間與身體的喃喃自語,意圖以他者之眼編織的視覺狀態,透過微細歷史事件的提示、鴿子身體徒勞的對價來抵抗對當下所處的生活環境。 |
藝術家介紹
陳擎耀
1976年生於台北。2006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曾獲台灣藝術新貌獎及台北獎首獎殊榮,並於2009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台北分會劉國松創作獎助計畫赴紐約進修。陳擎耀近年的作品多以攝影、繪畫為主,表現的題材廣泛,作品關注權力符號的解構。其作品多挪用流行文化─尤以日韓─符號,甚至亞洲政治人物肖像等等,進行大肆的改寫與重述,重新編寫出極具詼諧與滑稽感的畫面或舉止,或是將自己融入作品中幻化為他人,而這樣操作對原物所造成的巨大反差感則不免讓人會心一笑。如此透過對權力符號的降格,藝術家無非是對當前我們所處的社會進行反諷,並且冀望人們能夠在微笑的同時,重新反思自身周遭各種因權力作為而造成的荒謬感。
1976年生於台北。2006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曾獲台灣藝術新貌獎及台北獎首獎殊榮,並於2009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台北分會劉國松創作獎助計畫赴紐約進修。陳擎耀近年的作品多以攝影、繪畫為主,表現的題材廣泛,作品關注權力符號的解構。其作品多挪用流行文化─尤以日韓─符號,甚至亞洲政治人物肖像等等,進行大肆的改寫與重述,重新編寫出極具詼諧與滑稽感的畫面或舉止,或是將自己融入作品中幻化為他人,而這樣操作對原物所造成的巨大反差感則不免讓人會心一笑。如此透過對權力符號的降格,藝術家無非是對當前我們所處的社會進行反諷,並且冀望人們能夠在微笑的同時,重新反思自身周遭各種因權力作為而造成的荒謬感。
李立中
六年九班台南人,文化大學印刷系畢業,曾為北漂族從事時尚雜誌美術編輯多年,2012年辭掉工作搬回台南生活。近年來迷戀賽鴿歸巢本能,甚至到某狂熱的程度,欲透過賽鴿文化研究,對歸屬、宿命、後全球化等議題建構自我對話路徑。慣用大量翻找文獻、微細歷史的提示,以影像、書寫為載體的虛構事件介入史料與史料之間的縫隙,藉由敘事性的創作填補這群鴿子在台灣文化脈絡中的空缺,同時也滿足自己過份寄情於鴿子的情感。計劃透過「台灣粉鳥三部曲」等幾件敘事作品來建構、書寫一部台灣賽鴿史,也是另一個視角的台灣近代史。該計畫亦曾獲國藝會創作、展覽等多項補助,2021年起則陸續以駐點觀察與駐村方式發表的三部曲前傳「Pontanus的日誌本」系列,則將自己化身為主角,史詩般的穿越時空尋找心疼未受重視的鴿子身影。按此處以編輯.
六年九班台南人,文化大學印刷系畢業,曾為北漂族從事時尚雜誌美術編輯多年,2012年辭掉工作搬回台南生活。近年來迷戀賽鴿歸巢本能,甚至到某狂熱的程度,欲透過賽鴿文化研究,對歸屬、宿命、後全球化等議題建構自我對話路徑。慣用大量翻找文獻、微細歷史的提示,以影像、書寫為載體的虛構事件介入史料與史料之間的縫隙,藉由敘事性的創作填補這群鴿子在台灣文化脈絡中的空缺,同時也滿足自己過份寄情於鴿子的情感。計劃透過「台灣粉鳥三部曲」等幾件敘事作品來建構、書寫一部台灣賽鴿史,也是另一個視角的台灣近代史。該計畫亦曾獲國藝會創作、展覽等多項補助,2021年起則陸續以駐點觀察與駐村方式發表的三部曲前傳「Pontanus的日誌本」系列,則將自己化身為主角,史詩般的穿越時空尋找心疼未受重視的鴿子身影。按此處以編輯.
林哲志
林哲志的藝術實踐分為兩個層⾯,⾃2016年,他開始利⽤影像的⼀個古⽼問題,即影像在不同的空間、媒介、視⾓所產⽣的媒材特性,進⽽以反⾝性的⽅式對影像進⾏本質式的探究。自2020年,他開始以影像、錄像藝術及電影作為⽅法,來重新組織不同層⾯的視覺技術物與歷史⽚段,藉此暴露更多關於全球、國家、戰爭與媒介下的視覺問題。作品曾展出及放映於鳳甲美術館、關渡美術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及台北當代美術館。
林哲志的藝術實踐分為兩個層⾯,⾃2016年,他開始利⽤影像的⼀個古⽼問題,即影像在不同的空間、媒介、視⾓所產⽣的媒材特性,進⽽以反⾝性的⽅式對影像進⾏本質式的探究。自2020年,他開始以影像、錄像藝術及電影作為⽅法,來重新組織不同層⾯的視覺技術物與歷史⽚段,藉此暴露更多關於全球、國家、戰爭與媒介下的視覺問題。作品曾展出及放映於鳳甲美術館、關渡美術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及台北當代美術館。
袁廣鳴
袁廣鳴是早期台灣錄像藝術的先鋒,自 1984 年開始從事錄像藝術創作,也是目前台灣活躍於國際媒體藝術界中知名的藝術家之一。1997 年畢業於德國卡斯魯造型藝術學院,獲得媒體藝術碩士學位。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他的作品以象徵隱喻、結合科技媒材的手法,深刻傳達出人們當下的生存狀態,並且對人的感知及意識有著極具詩意的深入展現。1988 年在校期間即以錄像雕塑作品《離位》獲得第 13 屆雄獅美術新人獎的佳作;1992 年的錄像裝置作品《盤中魚》展出後,隨即獲得台灣藝術圈高度肯定並獲得台北縣美展首獎;1998 年的互動裝置《難眠的理由》則榮獲第一屆「數位藝術紀」的評審特別獎;2002 年「人間失格」系列作品更奠定了在台灣當代媒體藝術界中不可動搖的地位。2007 年《逝去中的風景》三頻道錄像裝置,開始以個人的「居家日常」及「廢墟」開創出一種迷人的劇場式日常。2011 年個展「在記憶之前」,持續對於「家」的探討,並擴及到「廢墟及自然」的領域,更以多元形式呈現以「時間與記憶」、「身體與感知」為主題的大型系列創作。2014 年個展「不舒適的明日」由「家」的議題延伸至當今在全球化底下的在地生存處境的探問,思辨現代人的困頓與憂懼;此展並榮獲第 13 屆台新藝術獎「年度最佳展覽入選獎」。在 2018 年個展「明日樂園」中,直指未來的家已不再是穩固的概念,作品環繞著「戰爭的日常化」與「日常的戰爭」為主軸,呈現當代的生存狀態及不安。此展並於 2018 年受邀於英國海沃德美術館展出。袁廣鳴受邀參與大型國際展覽不勝枚數,其中包括:Videoex 國際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節(蘇黎世,瑞士,2023)、「暴風之眼」(獨特之所當代藝術中心,南特,法國,2022)、森美術館線上展(2021)、澳亞藝術節(2021)、短波電影節(2020)、愛知三年展(2019)、第一屆曼谷藝術雙年展(2018)、法國里昂雙年展(2015)、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2014)、澳洲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2012)、新加坡雙年展(2008)、英國利物浦雙年展(2004)、紐西蘭奧克蘭三年展(2004)、第 50 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03)、漢城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2002)、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美術館的「010101:藝術於科技時代」(2001)、日本 ICC1997 媒體藝術雙年展(1997)、台北雙年展(2002、1998、1996)等。袁廣鳴曾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台北獎、台北縣美展、公共藝術、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及美國亞洲協會美術獎評審等。作品受多所國內外美術館典藏,包括香港 M+博物館、日本森美術館、日本 NTT ICC 媒體藝術中心、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銀行、忠泰美術館等。
袁廣鳴是早期台灣錄像藝術的先鋒,自 1984 年開始從事錄像藝術創作,也是目前台灣活躍於國際媒體藝術界中知名的藝術家之一。1997 年畢業於德國卡斯魯造型藝術學院,獲得媒體藝術碩士學位。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他的作品以象徵隱喻、結合科技媒材的手法,深刻傳達出人們當下的生存狀態,並且對人的感知及意識有著極具詩意的深入展現。1988 年在校期間即以錄像雕塑作品《離位》獲得第 13 屆雄獅美術新人獎的佳作;1992 年的錄像裝置作品《盤中魚》展出後,隨即獲得台灣藝術圈高度肯定並獲得台北縣美展首獎;1998 年的互動裝置《難眠的理由》則榮獲第一屆「數位藝術紀」的評審特別獎;2002 年「人間失格」系列作品更奠定了在台灣當代媒體藝術界中不可動搖的地位。2007 年《逝去中的風景》三頻道錄像裝置,開始以個人的「居家日常」及「廢墟」開創出一種迷人的劇場式日常。2011 年個展「在記憶之前」,持續對於「家」的探討,並擴及到「廢墟及自然」的領域,更以多元形式呈現以「時間與記憶」、「身體與感知」為主題的大型系列創作。2014 年個展「不舒適的明日」由「家」的議題延伸至當今在全球化底下的在地生存處境的探問,思辨現代人的困頓與憂懼;此展並榮獲第 13 屆台新藝術獎「年度最佳展覽入選獎」。在 2018 年個展「明日樂園」中,直指未來的家已不再是穩固的概念,作品環繞著「戰爭的日常化」與「日常的戰爭」為主軸,呈現當代的生存狀態及不安。此展並於 2018 年受邀於英國海沃德美術館展出。袁廣鳴受邀參與大型國際展覽不勝枚數,其中包括:Videoex 國際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節(蘇黎世,瑞士,2023)、「暴風之眼」(獨特之所當代藝術中心,南特,法國,2022)、森美術館線上展(2021)、澳亞藝術節(2021)、短波電影節(2020)、愛知三年展(2019)、第一屆曼谷藝術雙年展(2018)、法國里昂雙年展(2015)、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2014)、澳洲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2012)、新加坡雙年展(2008)、英國利物浦雙年展(2004)、紐西蘭奧克蘭三年展(2004)、第 50 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03)、漢城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2002)、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美術館的「010101:藝術於科技時代」(2001)、日本 ICC1997 媒體藝術雙年展(1997)、台北雙年展(2002、1998、1996)等。袁廣鳴曾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台北獎、台北縣美展、公共藝術、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及美國亞洲協會美術獎評審等。作品受多所國內外美術館典藏,包括香港 M+博物館、日本森美術館、日本 NTT ICC 媒體藝術中心、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銀行、忠泰美術館等。